100%

戒庵老人漫筆 (明)李詡撰 魏連科點校   

 

目錄

 點校說明

 李如一序

 卷一

    太祖御札

  祭廟饅頭

  太祖駕幸君山

  梁棟注油

  鳳陽父老

  正德儀衛

  輦轂巡更

  宮女護領

  揀花舍人

  古陰陽地字

  梁四公

  太祖駕幸顧龍山

  罩甲

  瓊花鎮

  江陰異魚

  雞鳴寺鎮寺經像

  念佛刻石

  驗月體

  陰陽互藏

  五行生剋

  禮緯含文嘉

  宣德御畫

  天台奇跡

  張乖崖論陰陽

  唭(口疑)

  木皮代瓦

  宸濠元宵紙船

  江西蚌眼謠

  舉逆禍兆

  江西兩科併取

  陸墓促織盆

  江陰三勝事

  江陰徐世英異寵

  妓巧慧

  沈括論字體

  論神光經

  論路史

  字音讀誤

  流賊題驛

  歌童書算奇遇

  郡庠銀杏火發

  聽松寺

  遊春黃胖詩

  靖江漂沒

  國初諱用元字

  八歲知畫

  論存經議經

  大雄黃

  辨珠法

  臘字

  文士潤筆

  燒成骰子

  古冢厚蛤殼

  倒挂鳥

  接腳

  殺邊樂

  戴文進不遇

  畫士二呂

  石鴿石斑魚

  江陰人題昭君圖

  江陰北門周烈女

  嘲李楊二相

  夏考功輳聯

  姦盜皆以詩免

  端陽競渡圖

  不落英不落莢

  辨鹿鶴雌雄

  南都打春

  男子生產

  江陰鄉賢名宦

  錢寧曬衣

  論眉鬚

  獸皮

  江陰邱氏蘭亭

  牙牌排衙

  一乳三子

  玄妙觀宋時鐘磬

  京城雨錢

  郭戴幼穎

  箜篌

  南京謠

  諾皋記

  周髀算尺

  仙遊祈壽

  斑般字韻詩

  宋時江陰劉谷

  辨姦論族譜亭記

  清明上河圖

  半印勘合戶帖

  閽寺騷擾

  東坡公據附節山谷跋語

  犬怪

  在官有族犯皆去職

  江陰人朱子同年

  江令精察

  褚先生

  倭國春畫

  科場貴善運善藏

  胡端敏自贊(附論公奏疏)

  梁武宋祖詩讖

  石田為賣骨董門對

   鄔駙馬對

 卷二

  佈佫七夕沐髮

  倮倮六月年朝

  江陰湯大理恩賚

  劉誠意丹青

  半黑大珠

  五歲破題

  拽石難

  授書中貴

  慶成宴

  廟壇

  江西樟樹

  殿上金佛

  十可笑

  蟹背字

  久瘖因怒能言

  劉艮齋娶妾同姓

  瑪瑙石璧

  琵琶聲梅花泡

  趙松雪印色方

  二古錢形

  寶石名色

  宋潘衡墨

  雷擊柱

  虹霓兆元

  宋銅鐘

  罍畫雲雷象

  江陰青山古跡

  燕巢紙鐙蓋

  鄭樵食鑑

  產鬼物

  江陰白鸛鵒

  嘉定雞金壇鵝

  校蘭亭點畫

  天然對偶

  繼統祭告宗藩

  宋張行婆

  唐肅墨跡

  百家姓不同

  千字文重複

  猿忌食肉

  經山晉杏

  三角三眼牛

  內閣體

  選妃

  試錄原始

  木鸚瓦杯自動

  孔僧顯靈

  二舉人定數

  夢溪論鯉

  無錫獲虎

  教職淨身

  二家曆法

  嚴大理遺事

  讀書法

  辨達磨面壁影

  高季迪少時題畫

  岳武穆請糧印

  易學三書

  孟子古本刪本

  十字碑

  辨齊襄復讐

  葉艾齋八戒詩

  三全三養四印

  蓮社十八賢圖

  桑民懌落乙榜

  鐵椎銘 

 卷三

  戒石銘

  辨博物志

  駁靈芝圖

  雨下失魚

  墨子夏后開

  元史二傳誤複

  王質論紀年

  降真香

  西域記一事相類

  論善惡語有本

  釋廣弘明集字殊

  兔亦有雄

  鄭所南傳

  先儒用方言

  祝吁

  縣尹事用誤

  韓集百葉桃

  伐侂冑祖隴竹

  御用筆

  方正學禍蔓

  梁文俞事

  駁李靖行雨事

  不知章草

  蘇詠妓誤使事

  趙同

  晉多用信字

  唐詩用至竟

  志稱

  張商英序素書

  貫眾

  洋溝

  甘蕉

  悼陸全卿詩

  北海東坡書源

  麻嗏籠統趙

  杜順法界觀

  演卦為神農

  中山王御碑跋

  蔡京父子相軋判

  淫色為風

  論格致辨千金方

  搖籃

  琵琶青冢

  護花鳥

  誤引不多食

  周尚書談邊境

  老儒遭困

  塔影

  德祐閒子撰父志

  武林俗呼

  取蟾酥法

  集覽誤認刊字

  論禰衡張華二賦

  吳文恪公教外孫

  茅山古跡

  李文安公幼穎

  唐大中時墓銘

  三花別名

  曆書分色

  鄭州風俗

  黃叔揚傳

  供閒選勝各八

  姚少師官誥

  鐙謎

  河豚有害

  測影臺考

  宣德詠撒扇

  甲辰歲荒

  贔屭等名不同

  楚世子弒逆

  丙丁龜鑑

  南村草堂記

  張修撰緝屋

  神仙粥方

  迎武宗駕還帳詞

  女辯繼母誣陷疏

  瘞蠶得禍相同

  西瓜

  草窗鐵崖別號

  松江張同知召變

  江陰刊高麗圖經 

 卷四

  江陰胡節婦

  漢肇手摹

  任兵憲家書

  江陰侯賜刀

  常熟倭變

  江陰邑令戰死

  雨豆

  江陰曹主簿捍城功

  大蝙蝠

  張羅峰

  求亡子啟

  徐子仁寵幸

  錢寧嬸姓

  唐中丞

  黑荳丹方

  三古人周急

  己未歲荒

  唐伯虎題畫

  白日鬼縛兒

  柏餳

  壽木前定

  續皇極經世

  彭祖非壽終

  邵詩三十六宮

  禁宰犬豕

  山魈

  文信國公家書

  改奉聖像

  服玉泉法

  王子開事

  唐孝烈婦

  定山雜詠卷

  藥名傳文

  辯為陳侯周臣

  談參傳

  海山覆敗

  今古敦誼僕

  麋霜鹿霜法

  二孝子傳附見丐兒

  醉鄉律令

  補班史闕名

  泣鴿先生

  治腳瘃

  拂水巖雄殿

  陳同父中興遺傳

  船神名

  山林窮四和

  少游題龍眠圖誤 

 卷五

  真率銘

  統論山

  論西澗詩

  論牧之詩

  兩郝天挺

  嚴分宜

  雪蛆冰蛆

  化鬚疏

  空同詠望後月聯

  盈歉常理

  禪玄二門唱

  右軍真跡

  白沙習射幾受誣

  李石麓應制詩

  鬼畏

  京師清明異寒

  老景詩聯

  陸象山講洪範以代醮

  曾石塘武略

  訛言取繡女

  唐伯虎漫興

  男子變女

  鶴卵鶵

  放翁記鄭謝事

  西蠡白水有讖

  財主

  倪雲林題亡室像

  蔣陳二生附王直徐海妓

  嘲弇園

  去目翳

  句逗

  閩恆言

  三教贊

  玉尺八

  頭通稱

  百六

  張太岳善鑒文

  綠鵓鴣

  五風生日

  土虺傷鶴膝發背方

  曲賓白

  西廂稱春秋

  白猿傳事相同

  茶事引酪奴

  蝍蛆誤

  蛇報事相類

  錢參政仙遊夢

  靜坐方

  蔡君謨書

  今古方言大略

  紂啟同母

  毫管產

  錢楊藏書可惜

  馬烈死相同

  君山浮遠堂舊聯

  錢鶴灘館江陰遺詩

  ██矲矮

  精氣二字

  噴嚏

  樹藝取暖

  建炎間拆字

  驗陰晴

  鰻鱺有無

  黃雀多寡

  省鱭

  有所思所載不同

  二張遺跡

  第四泉

  蒟醬

  本草品類分併

  茶槍旗

  孟子園池語

  辨正百忍圖

  瞿醉漁

  辨水火炭

  辭賦句體

  裴航論虛實

  仙女論心精

  釋稱父母

  玉川詩窮

  梅國光兩次中式

  論醫

  焠掌

  三絕三摧 

 卷六

  江陰一時三忠

  少游詩病

  蘆菔白楊異名

  安南鄧尚書附陳日照

  稼穡艱難

  辨蘇小妹

  糞田日

  北地凍解

  治虎傷

  彩神圖

  無首猶生

  佛圖澄論敬慎

  物名顛倒

  趙定宇父子苦志

  爆孛婁詩

  俗語誤語對

  百合

  種山藥諸物法

  柿柑橘

  荷三色

  韭忌

  賀資極字謎

  居喪所守

  嘲貲銜傳奉

  袁舜臣詩謎夢驗

  夏都憲詩

  孫柏潭巍科預定

  仄韻三絕句

  趙林二輪迴事

  不著不盡

  宋慈雲僧夢

  稻花驗米價

  豆二佳種

  押字原始

  昔昔鹽

  鶯鶯辭

  石婆婆

  寢輿鬼

  才不足憑

  邑城東門厄

  廢宅賦別

  泊暑撲水

  猴畏

  唐詩鼓吹誤收

  日本婦飾

  闢世俗釋道

  論相

  論堪輿

  子言小說名

  以支名書

  馬孝廉志

  李衛公帖

  薛華館試詩

  月泉吟社

  稱后妃之本

  顧瑛詩

  布穀鳥

  筆腳

  蘇黃逸詩

  張安道題漢高二絕

  徐武功順正堂銘

  楊五川題六如折枝

  蒲脯黑黃

  武帝武后朝儀舉制

  陸梳山居家制用

  江陰令水利

  異僧草書

  三住銘 

 卷七

  遺訓

  王文成逸語

  王文成墨蹟

  一生使不盡

  十二生肖

  鸚鵡事相同

  方言

  西湖佳舫

  羅一峰遺事

  杜用文選

  無行無學

  釋稱娼女男色等名

  農無逸時

  改名取媚

  崔後渠名言

  辨天祿閣外史

  筆墨

  牡丹百詠

  痘凶

  論陳季昭畫

  王孝子

  古文己字

  熟雞奇變

  詠桑蠶等詩

  不肖

  父在觀志章旨

  神鵲鳴冤

  東坡託喻詩

  陰多陽少

  註參同契託名

  陶仲文傳附奉安壇疏

  洞蠻四種人

  容齋失考宣公事

  匠班銀

  江陵論財賦揭帖

  贗譜

  詩體

  血氣精溢

  挽送諫臣詩

  張許詩文

  三夸三豪

  書忍字

  偽病字解

  救溺

  治風狗毒蛇傷

  雲林柬

  二縣猝變

  挽朱承爵詩

  忘己責人

  豆腐詩

  療奇疾事

  煮粥詩

  李柿蒲萄

  佳節月忌忌月

  獲麟地

  歎歎集

  薛憲副三同年

  論阿房宮賦

  稱姪甥

  趙僉憲寄贈詩

  老子至言

  斯文始終在岱嶽 

 卷八

  論賑濟遏糴

  江陰侯孫

  題李林甫詩

  二王承襲語

  人貴溫和惻怛

  林和靖要語

  闢謝土

  塔中塔

  古人引用諺語

  硯貴洗

  擦圖書

  治中滿腹脹

  祀儀成典敕

  佳茗比佳人

  月影辨

  鋤地得金印古硯

  楸葉膏法

  中山狼傳

  論張江陵籍沒書

  論大獄

  何文肅論元順帝

  教學字

  鳳洲閣臣小斷

  異物不可食

  宋學士詩文

  以足代薪

  种英蘇冠

  治廣瘡

  倭房公賦

  時藝坊刻

  相牛法附治六畜方

  僧尼始

  戒宿倡酗酒二文

  導引保真法

  大度

  老年拗拗

  遊月巖記

  海棠

  心齋論非上立黨

  俗學俗書通弊

  蜀道表忠有本

  全孝圖說

  俞似詩

  方正學詠宋詩文

  孟勞白撰

  木槿木卮子胡茄別名

  浙場中卷

  當行利人事

  論十王薦亡之誕

  朝鮮國王咨

  鄭端簡公訓子語

 王穉登戒庵老人漫筆序

 錢裔美跋

 李成之重刻漫筆跋

 盛宣懷跋

 四庫全書總目戒庵漫筆提要

戒庵老人漫筆 (明)李詡撰 魏連科點校 

點校說明

戒庵老人漫筆(又稱戒庵漫筆)八卷,明李詡撰。此書在明人筆記中,是史料價值較高的一種。

文史,更潛心性命之學,與唐順之輩互為砥礪。晚謝應舉,發藏書手披口誦,目數行下無停晷,評敘古今,高言斐舋。嘗執經陳某之門,及陳開府江南,手書問所欲言,謝曰:『昔為弟子,今為編氓,時事豈所宜言?』竟不一通謁。……」可見其性情頗為耿直。著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記、心學摘要等,以上各書均亡佚,流傳下來的只有這部戒庵漫筆。L李詡字厚德,自號戒庵老人,江陰縣(今江蘇屬縣)人。由於史書無李詡的傳記,他的生平事跡,我們了解得還不詳細。據本書的有關序跋,可知他生於明弘治十八年(公元一五○五年),卒於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終年八十八歲。他一生坎坷不遇,「七試屋」均落第。以後淡於仕進,居家以讀書著述而自適。道光江陰縣志卷十七文苑傳有他的約略事跡,說他「性

此書是他晚年的筆記。「蚤歲課業必紀,已稍稍旁及奇聞異見,晚乃紀歲月陰晴、里閈人事。每於披閱所得,目前所傳,感愴所至,無論篇章繁簡,意合興到,隨筆簡端。」(李如一序中語)由於作者歷世既久,見聞較廣,讀書亦富,所以書中所記的內容,涉及面較廣,上下古今,社會的各個方面,似乎都涉及到了。

但總的看來,此書最有價值的部分可以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一是關於明代的有關典章制度和一些人物行實的記載;一是關於前代典故及遺聞軼事可補史傳之未備者;一是辨析一些學術上有紛爭的問題。以上三個方面,這裏僅舉幾例。

關於明代的典章制度,本書中有不少條目可補現存史書之失載,或可與其他史書相參證。如卷一「國初諱用元字」條說:「余家先世分關中,寫原年、洪武原年,俱不用元字。想國初惡勝國之號而避之,故民間相習如此。史書無所考見,姑記之以詢之熟典故者焉。」這是關於諱「元」字的最早記錄,明代的官書均不載其事。其後的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四:「嘗見故老云:國初曆日,自洪武以前,俱書本年干支,不用元舊號。又貿易文契如元年、洪武元年,俱以原字代元字,蓋又民間追恨蒙古,不欲書其國號,如南宋寫金字俱作今字,曾見宋列帝御書及妃后翰墨皆然,則又不共戴天仇也。」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三亦載其事,要以戒庵漫筆載之最早。明代官書雖未明文載其事,但驗之於史文,可證此說不誤。如元末張士誠的將領有潘元明者,或作「潘原明」,標點本明史未能確定孰者為是,知明初諱元為原,則作潘元明必是。

又如,明初的戶帖制度,是研究明代政治、經濟的重要資料,它是明初役法均工夫圖冊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但對於明代戶帖內容與形制,它書記載均不甚詳悉。續文獻通考卷十三戶口考說:「洪武三年十一月,詔戶部籍天下戶口,置戶帖。諭省臣曰:『民者,國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數未覈實,其命戶部籍天下戶口,每戶給以戶帖。』於是戶部置戶籍、戶帖,各書戶之鄉貫、丁口名歲,以字號編為勘合,用半印鈐記。籍藏於部,帖給於民。仍命有司歲計其戶口之登耗以聞。著為令。」這是關於戶帖制度最詳的記載。戒庵漫筆卷一「半印勘合戶帖」條的記載要詳細得多:「戶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欽奉聖旨:『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 【 每】  【 (們)】 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箇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里下著繞地里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拏來做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 【 每】  【 (們)】 趓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拏來做軍。欽此。除欽遵外,今給半印勘合戶帖,付本戶收執者。

一戶某 府 州 縣 鄉 都 保附籍 戶計家 口 男子 口 【 成丁 不成丁】  婦女 口 【 大小】 事產 【 基田瓦草屋】  右戶帖付某 收執。准此。洪武三年十一月 日。』此帖人罕得見矣,余從一處覓來,錄之以備典故。周圍梅花欄,大不滿二尺,號數處用部印合同半鈐,年月日下空處用全印,後有一大部字,印下花押,直連者三,又橫並者三,無官吏職銜姓名。背後沿邊,縣刊一小牽長腔宕印於其上,首行云『江陰縣提調官』,下分注『知縣錢文德、縣丞傅學』,第二行『司吏麋宗文』,第三行『典史朱貫道』,每人皆有花押。末行洪武三年十一月日,縣印向前,不在年月處。……」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洪武戶帖的原件,兩相校對,絲毫不爽,說明戒庵漫筆提供的資料是準確的。

戶帖制度在明初的政治、經濟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明政權以管理戶口征調賦役的根據。戶帖制度從洪武三年推行,一直繼續到洪武十四年黃冊制度的實行,十餘年間,在全國普遍推行。可以說它是在明初的「均工夫圖冊」的基礎的發展,又為推行爾後的黃冊制度準備了條件。

明代的徭役制度中有所謂「班匠銀」者,萬曆會典云:「凡班匠徵銀,成化二十年奏准,輪班工匠有願出銀價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銀九錢,免赴京,所司類齎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銀六錢,到部隨即批放。不願者仍舊當班。至嘉靖四十一年,通行徵銀類解,以舊規四年一班,每班徵銀一兩八錢,分為四年,每名每年徵銀四錢五分。」匠戶坐班,本來是一種徭役,可以輸銀以代,長久輸代,實際上變為一種課稅。由於明代藝匠都屬匠戶,凡在籍匠戶,世代相傳,且不允許輕易改籍。這種制度的弊病,對匠戶危害很大。戒庵漫筆卷七「匠班銀」條說:「余邑(指江陰)有匠班銀,匠戶每名出銀四錢五分,此定於國初,而戶籍一成不變。夫銀以匠名,為其有匠利而課之也。」「中間有絕戶,有逃戶,則里甲賠貝皮無辜,有零丁,有乞,遇每歲追併,必至於盡命。何無一人以通變之法聞於司牧者乎?」李詡所言,正是嘉靖四十一年以後的情況。匠戶死絕或逃亡,匠班銀要轉嫁於里甲百姓,百姓不勝其苛毒,致有淪為乞丐,甚或被逼索而死。封建徭役制度和地方里胥的殘暴,於此可見一斑。

有關明代的官吏制度中的一些具體的問題,有政書不載而戒庵漫筆保存了這方面的資料。如官吏「解職還里」原因,漫筆有這樣一條記載:「邑訓導張用齋庸送知縣饒公免官還鄉序云:『洪武九年秋八月,有司欽奉詔條,凡在官者,其族屬有麗於法,聽其解職還里。江陰令饒公玄德,其族屬適於法有相值者,於是得白於有司,去歸其鄉邑。』余觀用齋漫稿,摘此段以見國初之法云。在今則官勢重而民命輕矣。」(見卷一「在官有族犯皆去職」條)此種制度,不見於他書。但細繹這條史料,當時確在執行這一制度,江陰知縣饒玄德即因其族屬犯法而去職。朱元璋之所以申明此種條例,大概是防止官吏的親屬依官仗勢,魚肉鄉里。在封建制度下,還不失為一種開明的措施。但到後來,這種制度便廢而不行,難怪李詡發出「在今則官勢重而民命輕」的慨嘆。

關於戒庵漫筆之可補明代典制之缺或可與史志之載相發明者,以上所舉,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類似資料,不能一一悉舉。至於明代人物的遺聞軼事,可補史傳之未備者,數量就更多一些。如卷二「嚴大理遺事」條載有明永樂間大理寺正嚴本的長篇傳記,而明史嚴本傳只寥寥數語。卷七「改名取媚」條記明嘉靖時徐學詩改名徐學謨,以媚奸相嚴嵩而致顯宦的醜惡行徑,與宋崇寧間之朱紱易名諤以媚奸相蔡京而不次擢用,實出同一伎倆。卷七「王文成逸語」條錄載王守仁四則論心學語錄,王氏傳習錄所未載,可供哲學史研究者摭采。

戒庵漫筆中有些條目對於研究以明代為背景的文學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史實根據。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裏促織一篇,是膾炙人口的作品。雖然這篇小說是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但它所述的「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的事實,是有其史料根據的。戒庵漫筆卷一「陸墓促織盆」條就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宣德時蘇州造促織盆,出陸墓、鄒莫二家。曾見雕鏤人物,妝采極工巧。又有大秀、小秀所造者尤妙,鄒家二女名也。久藏蘇州庫中。正德時發出變易,家君親見。」呂毖明朝小史也說:「宣宗好促織之戲,遣使江南,價貴數十金。」與戒庵漫筆所載正相合。由於宣德嗜好促織之戲,封建官吏投其所好,徵斂民間,以為邀功之資,於是遂有專以造精緻的促織盆名家者。且宣德時所造的促織盆,「久藏蘇州庫中」以備用,直至正德時才「發出變易」,可見促織盆之貢,已成為定例。正如蒲松齡所說「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但王士禛說:「宣德治世,宣宗令主,其臺閣大臣,又三楊、蹇、夏諸老先生也,顧以草蟲織物,殃民至此耶!惜哉!抑傳聞異辭耶?」但明倫也說:「或是傳聞異辭,但論其事,不必求其時代可也。」(以上見三會本聊齋志異)這只不過是不顧歷史事實的偏見罷了。

詩句,可補二家文集之缺漏。W戒庵漫筆還記載了一些宋元人的詩文書札,其中有些篇章不見於本人的詩文集,可據以補苴文集之亡佚。如卷四「文信國公家書」,是文天祥在獄中寄給其妹的一通家書,即不見於文山全集。家書云:「過淮、亂離歌六首、邳州哭母小祥。其前曰:『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途中有三詩,今錄去。言至於此,淚下如雨。』其後曰:『一、讀此三詩,便見老兄悲痛真切之情,事至於此,為之奈何?凡事只待千二哥至,造物自有安排。一、可將此詩呈嫂氏,歸之天命,仍語靚妝、瓊英,不曾周全得,毋怨毋怨。徐嬭以下皆可道吾此意。當此天翻地亂,人人流落,天數,奈何奈何!一、可令柳女、環女好作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一、此詩本可納之千二哥。兄天祥家書達百五賢妹。』」這通書信對研究文天祥的思想,是一篇重要的資料。此外,如卷六「蘇黃逸句」條記蘇軾、黃庭堅二人的墨

本書也間或對於學術上的問題進行辨析,在一些問題的考訂上頗有見地。如卷六「辨蘇小妹」條,辨析兩山墨談所載蘇軾之妹蘇小妹嫁秦少游之妄誕,詳加駁斥,其所舉秦少游之妻非蘇小妹的證據,鑿鑿可信。經此一辨,秦少游妻蘇小妹之謬,已成定讞。另外,如卷七辨天祿閣外史之偽,卷六「唐詩鼓吹誤收」條辨唐詩鼓吹誤收宋人胡宿之詩,卷三辨元史誤將速不台、雪不台,完者都、完者拔都一人分為二傳等等,也都言之可信。

本書也存在明顯的缺點。一是編次零亂,漫無倫次,「不分古今,不別事類」(李成之跋中語),使人難以查檢。二是內容比較蕪雜,四庫提要說它「次煩猥,短於持擇,凡諧謔鄙俗之事,兼收並蓄」。是深中此書的弊病的。有些荒誕不經的異聞,也必一一載入,這些糟粕成為本書之累。三是考證有錯誤。如卷二「鐵椎銘」條說此銘為宋翰林學士王文炳撰,此說大誤。此銘頌王著擊阿合馬事,事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見元史卷二○五阿合馬傳。

關於本書的史料價值及其缺點,僅舉以上幾例。由於此書涉及面頗廣,對於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用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裏不可能一一臚列。

此書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由李詡之孫李如一初刻,附於藏說小萃中,王登為之作序。清順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李詡之玄孫李成之據明萬曆本重刻,對於原書又有若干補充,補充部分用小字刻出。此書的通行本是盛宣懷光緒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刻本,收入常州先哲遺書第一集子類。

這次整理即以常州先哲遺書本為底本,通校了明萬曆刻本,參校清順治刻本。在校勘過程中,凡是取校本與底本有歧異或據以改字的,一般都在校記中交代,並盡量參考明代其它書籍,判斷是非。不能斷定的,亦存異說以供參考。如遇有三本雖文字有小異,但文義並無出入者,為避免煩瑣,就不再一一出校了。

由於整理者的水平有限,標點和校勘中的錯誤或當不免,希望讀者隨時指正。

  魏連科

李如一序

先大父戒庵翁歷世八十有八,年少游郡校,七試場屋,繼就南雍,一謁選曹,旋棄不赴。日以典籍自娛,即舊師友有當途者,絕不與通。閒承下訊勤渠,亦往往避卻,遇賢有司勸駕,第九頓致謝而已。惟塵外隱淪,清言斐亹,辨古今,譚稼圃,其人也者,對之,則听,然而笑,不厭音容,不覺泫然。見其中條列,上搜國家之逸載,下收鄉邑之闕聞,參訂往籍,糾核時事,凡可裨於日用兼有資於解頤者,多彙萃焉。先大父原無意著述,故僅僅雜出互見,於日課、陰晴、人事之閒,追曩家塾緒論,耳之所習,尚倍於此,蓋特千百之什一耳。況又裒於蠹餘者乎!然嘗臠知鼎,不嫌其寡,眾口相似,當有嗜者。一因檢括要領,略為品目,標於卷首,是又三月初十鐙下昉也。嗟嗟!惟躬涉久,故四朝之睹記若一瞬;惟腹儲廣,故百家之指示如一轍。始於蔓衍,終極要玄,閟為家珍,幽懷誰賞?爰命小史,分手謄出,將公藝林。緣不獲同志揚搉,因循三載,輒發輒止。今年秋,幸起濂周先生謙光慨然任校勘之勞,計帙折衷,釐為八卷,遂告成編。前後一遵原筆,不敢稍有更置竄入,茲直識其顛末云爾。時在萬曆丁酉歲仲秋乙酉日冢孫如一百拜謹識。也。蚤歲課業必紀,已稍稍旁及奇聞異見,晚乃紀歲月陰晴、里閈人事。每於披閱所得,目前所傳,感愴所至,無論篇章繁簡,意合興到,隨筆簡端。自署曰戒菴老人漫筆,積成數冊,投諸篋中。癸巳歲夏五不幸背棄,越明年踰小祥,父理故篋,得世德堂吟稿四冊、名山大川記八冊、心學摘要一冊,獨所謂漫筆者擲久蠹食,頗致損缺。父呼一曰:「此汝大父手澤,小子其補綴而什襲之。」逮十有七日,陰雨中抽冊翻視,髣